奢侈品品牌在并购中频繁对本土集团的回绝,不仅因为双方文化与观念上的客观差异,更是对本土集团对于奢侈品产业运作成熟度的否定。资金的投入只是这些奢侈品掌门人关心的一部分,如何保有自主独特的设计、产品质量和品牌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他们寻求合作的重点。
2015年全球奢侈品市场虽然受困于诸多方面的压力,但是最终市场销售总数仍达到了创纪录的约2552亿美元,其中增长的主要来源是高端小众品牌和设计师品牌。
小众品牌与设计师品牌的整体数量,要远高于传统品牌,而其中增速明显的Loewe、Saint Laurent、Bottega Veneta等也都分属于各大奢侈品集团。小众品牌的崛起,加大了其品牌扩张的需求,而产量、资金、渠道等各方面的不足在品牌渐进式扩张的过程中局限了其发展速度,在此基础上接受大集团的投资需求日渐被摆上台面,并购已成为整个行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近年来本土集团频繁出手收购“洋品牌”,但不论是从过程乃至成功后的经营少有尽如人意。如何在迎合行业发展、扩展自身业务和保持集团优势、秉承基础调性上保持平衡,是本土集团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本世纪开始,奢侈品行业全球扩张加速,一些亚洲和中东的资金投入开始在奢侈品并购领域崭露头角,从本土集团或投资机构发起的奢侈品并购也频繁出现。然而,奢侈品行业的收购、经营并不如消费增长一样简单。“有钱,任性”适应奢侈品消费,但在跨境并购上却被证明并不适用。本土集团的奢侈品并购总有些“眼高手低”的味道,看中的品牌收不到,收到的品牌做不好。
2008年西方经济危机后,Prada曾一度深陷债务危机,业内传言品牌考虑出售约40%左右股份。富克斯控股、复星集团和云锋基金都曾与品牌接触商洽,最终以不同的原因与品牌“擦肩而过”未能成行。2015年2月,英国股权投资基金Permira减持Hugo Boss约10.4%的股份,本土集团参与竞争仍旧未果,最终意大利纺织品世家Marzotto时隔多年再次成为Hugo Boss的股东。
在持股注资合作这条路上频繁遇阻,本土集团开始寻求全资收购,但收效仍旧不尽人意。2011年大昌嘉华收购艾美表,短短4年后,艾美表由盈转亏,财报显示该品牌所属的奢侈品和生活方式部门在2015财年上半年产生了5940万瑞郎的减值亏损,为了减少亏损,集团选择将艾美表挂牌出售。
曾与Burberry[微博]齐名的英国老牌奢侈品服装品牌Aquascutum,在2012年被香港的YGM 贸易有限公司收购,首个财年亏损252万英镑,近两年财务数据有所缓解,但是在中国消费者的认知中,这个建立本已超过160年的老字号已与Burberry的地位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