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欧称之所以考虑退市,是因为聚美被美国资本市场“严重低估了”。
—此前聚美曾因信息披露不当遭遇集体诉讼,陈欧回应称遭股市秃鹫围攻
—201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增倍,而股东利润大降受差评
—一直备受“假货”诟病,2014年低砍去第三方业务,转为自营,意在“杜绝假货”。
—大力推进跨境业务,自称跨境第一但缺乏数据支持
陈欧的公开信宛如一支催化剂,将原本就不被美国资本市场看好的中概股推向更深的低谷。美国东部时间2月17日上午10点,美国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开市,中概股呈现一片红色,唯有聚美优品的曲线是绿色,下午以6.32美元报收,全天竟涨了8.22%——此前聚美优品宣布收到拟每股7美元的私有化申请。
买方是聚美创始人兼CEO陈欧、联合创始人戴雨森、中国投资方红杉资本。陈欧发表一封致全体员工的内部信说,之所以考虑退市,是因为聚美被美国资本市场“严重低估了”。
陈欧表示,私有化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新起点,聚美将再次进入创业过程。内部信里,他一句话都没有提到过投资者,特别是那些长线投资者——他们以22美元的发行价买入聚美股票,真金白银地支持了聚美20个月,最终聚美带给他们的,不仅没有任何收益,反而要损失原始资本的69%。
2014年5月16日,在纽交所敲响开市钟的陈欧自信满满;2016年1月27日的公开信里,他依然自信满满。那么在美股市场摸爬滚打了20个月的聚美优品,真是被低估了吗?
曾因信息披露不当遭遇集体诉讼
2014年12月底,美国部分律师事务所及国内一家律师事务所对聚美发起了集体诉讼,理由是聚美存在“发布虚假和误导性的财务声明,未透露销售模式变化引发了财务状况变化等相关实情,从而导致投资者受损”的行为。
诉讼指控了聚美的三条信息披露不当(含未披露),一是公司通过从市场服务业务转变为商品销售业务的方式改变了营收模式,二是这种转变给聚美优品此前成功的财务表现带来了重大风险,三是聚美优品并未像其宣称的那样扩大市场服务业务。
这项诉讼主要针对的是聚美砍掉第三方业务。2014年上市前的招股书中,聚美表示第一目标就是扩大商品品类,并“继续扩大第三方商家的数量”。然而2014年媒体曝出了电商第三方平台售卖假表,聚美被公开点名,名声再跌低谷。
2014年底,本来就备受“假货”诟病的聚美在2014年底砍去第三方业务,转为自营,但没有对股东详细解释。
对于这项集体诉讼,陈欧没有解释转型的问题,只回应称是遭到了股市秃鹫的围攻。“一堆华尔街的律所跳出来起诉聚美,说我们上市前没有告诉他们会砍掉第三方业务线,有误导投资者的嫌疑。起诉的目标,自然是公司进行赔偿,这样律所就会赚钱。”
营收增倍利润大降受差评
2015年11月聚美的第三季度财报,其中显示公司净营收为人民币19亿元,比2013年同期增长99.9%,然而归属于股东的净亏损竟有8690万元人民币(2014年同期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是1.2亿元人民币)。
基于这份财报,美国财经网站TheStreet旗下评级机构TheStreet Ratings发布研究报告,根据对聚美优品接下来12个月投资期限的回报预估,将其股票评级调至D级“卖出”级别,随后聚美优品股价大跌4.49%,投资者亏损严重。
对于营收倍增利润为负的情况,在2015年11月10日的财报解读会上,聚美联席CFO高孟对美国媒体说,因为提供折扣和物流成本,公司的利润“有所下降”;另外有5660万元人民币亏损是由于人民币剧烈贬值造成的。
自称跨境第一但缺乏数据支持
2014年底转型的同时,聚美也在大力推进跨境业务。
陈欧的公开信说,在资本疯狂,无数电商疯狂烧钱,巨额亏损的恶劣竞争环境下,聚美仍然可以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维持优秀的盈利能力;上市以来,聚美也在高速公路换轮胎,短短一个季度换成了向跨境电商的转型,成为“中国第一的跨境电商”。
早在2015年5月,聚美联席CFO高孟在解读2015年Q1财报时也提到,自聚美海外购2015年4月15日上线母婴品类以来,不到1个月就已占据品类领导地位,日订单量是第二名的10倍左右,成为“中国第一大跨境母婴品类电商”。
对于这两个“第一”,聚美官方曾经给出一组数字:2014年9月在郑州保税区建仓并上线急速免税店,半年内极速免税店订单量从每天1000件增长到每天10万件,月环比增长连续5个月超过300%,其中聚美五周年店庆当天订单量突破100万单。
除此之外,聚美并未对其跨境业务给出具体数据,其财报中对此也是语焉不详。比如2015年Q3财报中,只是提到日本高丝和资生堂两个品牌入驻,授权聚美承运和销售它们的产品。
相比之下,阿里在2016年1月的最新财报中首次对外披露,天猫国际2015年年成交比去年同期大涨179%,截至2015年底共引进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的 5400个海外品牌,其中超八成海外品牌为首次进入中国市场。
且不说一枝独秀的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网易考拉等跨境电商也有可圈可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