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五年,是我国缝制机械行业由快速发展步入结构调整的五年。在国家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宏观经济形势整体利好的大背景下,缝制机械行业克服了金融危机形成的压力,坚定信心,科学发展,行业发展方式得到较大转变。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五年来,行业经济经历了“由喜转忧”,又“由忧转喜”的曲折过程。“十一五”初期,行业延续了“十五”期间的高速发展,年产值、产量同比均保持着两位数的大幅增长,至2007年增长达到顶峰,实现年产量1780万台,刷新了行业最高纪录。然而,步入风云变幻的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止住了行业的增长步伐,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急剧下滑,使得行业由顶峰迅速跌入近10年来的低谷。全行业工业总产值从2007年的410亿元降到2009年的265亿元,下降了35.4%,其中工业机、家用机产量比2007年分别下降了43.6%和24.1%,出口创汇下降了21.6%。“由喜转忧”的巨大落差考验着全行业。值得欣喜和自豪的是:艰难造就了成长。2009年4季度终于迎来了产销回暖,行业景气指数强劲反弹,至2010年彻底实现“由忧转喜”的大转折,全面呈现恢复性的高速增长,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完成550亿元,创历史新高;在产量全面接近行业历史最高水平的同时,行业走内涵式发展方式也初见成效。据统计,“十一五”期间,行业累计完成产值1935亿元,出口创汇达70亿美元,生产和出口年均增长达到11.4%和7.6%。与“十五”年均增长26%相比,规模扩张幅度明显收窄,但企业的质量效益意识明显增强,新品开发力度加大,民族品牌产品品种进一步丰富,“调结构、促转型”的发展方针成效显著。行业累计生产各类缝制机械7496万台,机电一体化产品比重由“十五”末的2%上升到25%。产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由“十五”末的71%提高到目前的80%,年产值占比由45%提高到目前的60%,世界缝制机械生产大国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产品结构调整是重要引擎五年来,行业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新品开发提速,平缝机、包缝机、绷缝机常用机种等产品品种层出不穷;锁眼、钉扣、套结、花样机、西服开袋等特种机加快了开发力度;各类裁剪、熨烫、电脑绣花、吊挂及后整理设备也得到较大发展。比如今年CISMA2011的参展产品,除少数特种机、厚料机外,基本实现了产品的机电一体化,缝纫机直驱技术快速普及,电子套结机、电子花样机发展迅速,电子圆头锁眼、平头锁眼、电子多针拼缝机等特种设备国产化基本实现;以全自动包缝机、全自动门襟机、全自动贴袋机等为代表的产品已具有了一定原创元素;刺绣机超多头、多功能合一、高速高效等成为发展亮点;整烫设备由单工位向多工位、由平面整烫向立体整烫、由自动化向智能化方面发展……这一切变化的取得,是近五年来行业大力发展电脑控制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可喜成果,也是协会大力倡导和推进自主创新、调整产品结构的直接成效。 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五年来,行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识在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有竞争力的技术创新成果比“十五”期末更加丰硕。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普遍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的投入,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嫁接,2010年,421家规模以上生产企业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253亿元,比“十五”末增长62.9%。二是产业技术开发力度显著增强,企业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五年来累计共有45个项目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32个项目获行业“十一五”科技创新成果奖,82个项目获CISMA2009优秀新产品奖,攻克了一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三是引进技术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五年来,全行业累计新增各类专利5538项,较“十五”同期增长了45.1%,在发明专利申请中,国内企业占比由“十五”末的不足5%增长至目前的53.6%。四是行业骨干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行业生产制造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五是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持续加强,目前,全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个,行业50家主要骨干企业的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由“十五”末的7%提升至目前的10%,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行业产品质量明显提升五年来,随着行业研发、制造、装备和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行业产品质量水平跃上新台阶,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质量意识明显提高,质量文化建设和质量培训工作等得到深入推进。以“质量年”、“质量月”、“5S管理”、“6西格玛管理”等为主题的质量创新与管理活动在骨干企业中得到较快推广,标准、飞跃、宝石、杰克、惠工三厂、重庆零一等企业中QC小组活动蓬勃开展。二是企业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保证能力明显提高。整机企业通过提升机壳加工装备水平、优化装配工艺、加强装配过程质量控制等手段,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出厂合格率快速提升。三是产品质量的市场认可度快速提高,据对经销商的不完全统计表明,国内产品总体使用寿命明显提高,故障率明显降低,以电脑平缝机为代表的主导产品的振动、噪音等主要质量性能指标基本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以电脑套结机、钉扣机等为代表的特种缝纫机产品质量快速提升,以优异的性价比正快速扩展市场份额。四是产品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国内一流服装企业对国产品牌缝纫机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据不完全统计,按规模排名国内前100家主要服装企业大批量使用国产品牌缝制设备的企业数比例已经达到10%以上,行业自有品牌出口数量比重由“十五”末的45%已经提升到目前的70%左右。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经过国际金融危机和行业激烈调整的磨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广大零部件企业在强化工艺创新、加快装备升级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各自的“特、专、精、新”发展战略,为我国缝制机械工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整机企业在努力做好“强身健体”这门主课的同时,加强了供应链和营销渠道建设,市场竞争主体的形态和组成正在发生变化。与此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企业面对两个市场、充分利用两种资源的步伐也在加快。继上工成功兼并杜可普之后,标准公司、启翔公司设立欧洲公司,和鹰公司在日本、德国设立分公司,杰克公司收购拓卡和奔马,宁波韵升收购日兴电机……国产品牌纷纷走向国际舞台,整合世界先进技术;国内企业之间兼并、重组、联合的愿望也日益迫切,2009年初台州7家骨干企业斥资3.16亿元共同发起组建了新飞跃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上工申贝与中捷联合签署了《关于缝纫机业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和《补充协议》,杭州重机与杭州天策实现商贸整合,2011年中捷收购大宇……一些骨干企业正在开展合作与重组的探索和尝试。截止至“十一五”末,行业约有缝制机械整机生产企业830家,整机企业数量比“十五”期末下降了9%,规模企业数量占全行业总数由52.6%提高到68%,规模企业产值占全行业总产值由77%提高到88%,说明全行业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行业资源明显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引导了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