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新疆服装一直都处于中国时尚的焦点之外,但是,有一条“丝绸之路”却从来没有在中国服装人的心目中消失过,那条路线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通常是指亚欧北部的商路,这条“丝绸之路”的存在让人们对于新疆在中国时尚版图中的地位从来都没有被低估过。 而今,当一种巨大的需求与一种重大的机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之间所产生的震撼力绝对是无与伦比的——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的首届亚欧丝绸之路服装节于9月7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新疆服装新的“思筹之路”到了关键的实施阶段。亚欧丝绸之路服装节:产业优势的新“思路” 让我们首先梳理一下新疆服装产业的几个比较优势:第一,区位优势,新疆与8个国家陆路接壤,拥有17个沿边一类口岸和10个二类口岸,乌鲁木齐不仅是新疆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也是世界投资者开拓中亚市场的重要平台,目前,乌鲁木齐依托周边8个国家,建成了近200个各类商业交易市场,其中年交易额超亿元的有32个,超10亿元的有10个,形成了覆盖新疆,辐射中亚地区的多层次、多渠道贸易网络,跻身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城市;第二,资源优势,新疆棉花约占全国棉花产量的近40%,并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是全国最大的浆粕和粘胶纤维生产基地,也是我国羊毛、亚麻等天然纤维资源重要的生产基地;第三,文化优势,新疆自治区内的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等民族与中亚诸国语言相通、文化习俗相近,人民群众之间交往源远流长,在服饰文化上有着许多相同的审美情趣,这些都有助于开拓中亚和俄罗斯服装市场;第四,成本优势,这个优势尽管与中国其他的产业转移承接地有相同之处,但是新疆的政策优惠力度应该是非常有诱惑力的。 历史告诉我们,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潜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从来都是一个产业兴盛的最好保证。更为关键的是,新一轮世界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格局并没有最终形成,这无疑对还处于冰山下的新疆服装产业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这是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我们的前途无量,同时又感到希望的渺茫。” 这就是日前记者在新疆进行服装产业新闻调查时看到的新疆服装产业尴尬的现实,一个产业自身的力量在这种强大的文化和市场面前显得有些渺小。 这时,我们需要一个更广泛的舞台和更强大的突破口。而“首届亚欧丝绸之路服装节”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强大的平台。我们知道,一个产业的振兴需要有一个集中的平台来显示它无穷的创新力和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此时,服装节不但能够承载新疆民族服饰文化的丰厚底蕴,同时,还可以加强国内外服装产业的贸易交流,在此次服装节期间举办的亚欧服装产业合作论坛吸引了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巴基斯坦等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家政府机构、商会和企业,他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业内人士同台探讨中国与中亚在服装产业发展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潜力。无疑,新疆的产业优势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摆在中国服装产业的面前了。民族服饰风格:一种根植文化的永续崛起 我们看到,现在中国有很多曾经比较有传承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普遍面临着产业升级的挑战,在新的一轮产业转移的浪潮中,曾经的生产加工制造优势慢慢地消失,不可逆转地向成本更低处转移。这就为新兴的产业集群地政府敲响了警钟——新兴产业集群应该如何规划? 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不可复制、不好转移的根植型产业,无疑成为产业规划之初的重中之重。比如意大利的皮革产业,而对于新疆服装产业来说,新疆民族服饰风格成为一种具有根植特性的文化。目前,新疆民族服装品牌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行业内部的事情了,在某种程度上,政府要在产业发展充当着重要角色,这个角色更大的作用在于对新疆服饰文化的培育和引导上,“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如此,一个地区民族工业的实力才能更充分的表现和提升。 恰逢其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近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新疆服装产业的意见》,简称59号文件,让整个业界为之振奋。 据悉,这样大力度地发展服装产业的政策在新疆服装发展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59号文件提出,到2015年,自治区服装产业将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服装贸易总额要达到850亿元(含出口额),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将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发展新疆经济和富民产业的重点战略性产业之一。 在59号文件中,对于新疆服装产业的发展提出了22项措施,其中, “自2012年起,自治区增加技改资金3000万元用于支持服装产业发展”,“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享受企业所得税及相关税收优惠”,以及“对在新疆自治区新建总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的服装生产项目或工商注册在新疆自治区的国内服装企业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自治区财政按其生产或者工艺设备(包括自制设备)投资额的10%给予补助,最高限额为1000万元”等等,这些措施无疑让新疆乃至中国服装企业家们充满期待,但是,政策的执行力度如何成为摆在这个产业发展面前的第一道门槛。 “市场能够解决的由市场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由政府解决。”这基本上已经成为中国纺织服装领域在一个产业振兴之初的共识。当然,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政府的力量不仅仅体现在各项优惠政策上,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对服饰文化的引领上。 首先,发展服装产业本来就应该文化先行,对于经济和文化,经济学家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鱼儿离开了水以后,才知道对于它来说,最重要不是鱼食,而是水。”服饰文化就是水,现在到了全面提升的时候了。对于新疆民族品牌来说,他们既要肩负起一部分行业的责任,重新培育新疆民族服饰文化在全国以及全球的影响力,同时,他们还要兼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品牌定位,从而避免成为一个共同的品牌,长成一个共同的面孔。其次,培育新疆民族服饰文化不是一两个品牌就能够完成的,这时,政府及行业的规范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政府要鼓励行业举办服装服饰文化节,支持企业发布民族服饰最新流行等等。同时,政府还要对整个行业结构进行健康塑造,要规避品牌,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在价格上与对手过分的竞争,而是能够控制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某些关键点等等。产业链完善:全球范围的全产业链大布局 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疆服装产业的现状是:首先,数据显示,2011年,自治区棉花产量约占全国棉花产量的37.6%,但是,棉花转化率却只有17%。此外,2011年,新疆羊毛产量占全国24%左右,新疆还是全国最大的浆粕和粘胶纤维生产基地,以及亚麻、罗布麻、蚕丝等天然原料的重要产地。新疆虽然有丰富的纺织原料,但是产业链的缺失比较多,比如,纺纱、织布、印染、辅料以及配饰、物流、设计等环节缺失严重。 其次,2011年新疆服装出口54.1亿美元,全国服装出口1532.2亿美元,新疆位列全国第7。然而与出口位居全国第7形成落差的是,新疆的服装工业总产值排名全国第27位,仅高于甘肃、云南、宁夏、西藏。据统计,在边疆宾馆3000余家商户中,服装商户占70%,加上国贸商圈的1500余家服装经销商,保守估计,仅乌鲁木齐市就有上万家服装经销商。据自治区经信委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内销还是外销,这些服装产品90%以上来自于内地服装厂家。此外,新疆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出口交货值占新疆口岸服装出口总额不到1%,新疆本地服装企业在新疆内销市场的比例不到10%。 还有,据自治区服装行业协会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10年,新疆从事服装加工的企业达4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31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为15家,年销售收入16亿元。而疆内服装市场却不可小觑,据有关人士的保守估计,仅疆内服装消费市场就超过180多亿元,再算上出口市场,国外和疆内两个市场的服装销售可达500多亿元。 另外,在新疆投资的4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中,全国纺织服装500强企业有30家左右,这些优强企业已成为推动行业发展及新疆经济增长的生力军。新疆自治区500万锭棉纺锭中,70%为疆外企业投资,新疆粘胶浆粕产量已占全国总量的35%左右,90%为疆外企业投资建设。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技术力量雄厚,有成熟的产品和稳定的市场,这些企业在新疆地区的扩展,增强了新疆纺织服装工业的实力,带动了产业快速升级。 由此可见,新疆的服装产业有资源但是利用不足,有产业优势但是产业链缺失,有文化根基但是时尚完成度不够,有市场通路但是品牌影响力分散。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新一轮的新疆服装产业布局已经开始,这种布局甚至已经超越了新疆本地的控制,它更是一种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大配置,无疑,这条产业链的完善将从新疆服装产业的最上游原料开始,而这正是新疆服装产业的优势所在,如何把这种原料优势通过全产业链的配套,发展成为下游终端优势,是新疆服装产业乃至整个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论证了很久的问题。 虽然在整个论证中的声音并不统一,但是,无论未来新疆服装产业的发展路径如何,强势品牌以及下游终端的领衔民族服装品牌强有力的带动,将成为整个产业链完善的突破口和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