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经济数据突显出国内经济的疲弱,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也成为近期外媒关注的焦点。贸易数据凸显中国经济疲弱增速放缓对就业影响渐显据英国《金融时报》9月11日报道,8月份,中国进口出现下降,出口增幅也低于预期,这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新的疲弱迹象。8月份中国进口总额同比下降2.6%,而出口增幅只有2.7%。出口增长高于7月份的1%,但远低于过去十年来中国出口拉动型经济已经习惯的两位数增长率。不断趋弱的贸易数据已成为中国的一大关切,中国的出口产业雇佣大约2亿人,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将降到1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多数分析师认为,中国政府需要采取更多行动以阻止经济下滑。路透社9月11日报道称,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影响渐显。中国人保部副部长信长星周一称,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的影响逐步显现,表现在城镇新增就业增幅从4、5月份以来逐月下降。信长星表示,人社部8月初对中国20个省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发现,东部11个省市新增就业人数增幅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中部和西部的增幅高於去年同期。从行业情况看,制造业用人需求在下降,但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用人需求在上升。分析师关注中国经济增速是否达成“新常态”近期,国际大行纷纷下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据《华尔街日报》9月10日报道,瑞银(UBS)上周五将今年中国GDP增长率预测从8%下调至7.5%,成为近期下调中国2012年预期的银行当中最悲观的银行之一。对于明年,瑞银从8.3%的预期下调至7.8%。瑞银下调预测之前,高盛在周四将今年增速预期从7.9%下调至7.6%,将2013年预期从8.5%下调至8%。之前的周二,澳新银行集团将中国2012年经济增长预测从8.2%降至7.8%,并倾向于进一步下调。之前报告显示8月份制造业萎缩速度为中国饱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3月以来最快。美银美林在8月13日也将2012年增长率预测从8%下调至7.7%。分析师们正在关注中国经济增速是否正在达成一个“新常态”。据英国《金融时报》9月10日报道,中国经济放缓使得人们围绕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展开辩论:中国经济增长率的“新常态”(newnormal)是什么?在过去30年间,企业和投资者已经习惯了中国经济每年10%的增长率。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经济既有过热期,也有不达标的时候,但增长率始终趋近10%。分析师们相信,那些两位数增长的日子肯定是一去不复返了,但他们没有就中国经济新的增长趋势达成共识,预估增长率从7%到9.5%之间不等。短期而言,分析师们纷纷摆出不同的数据,一些分析师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虽然放缓,但目前表现符合潜在水平,另一些分析师则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已低于潜在水平。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未来如何实现经济转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未来该如何实现经济转型。英国《金融时报》9月12日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微博)。谈到中国经济转型,李稻葵表示,中国经济转型首先要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稳步进行,真正树立法制应该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而改革方向在于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并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转型,说易行难。2012年,是十二五的第二年,是新旧领导班子更迭的关键时刻,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必然要牺牲经济高速增长。过去在一定的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中国出现了唯GDP论,一味地追求高增长,而忽略了经济结构和质量。但是经济增长率并不是越高越好,它的上限是资源供给约束、环境质量约束、生态容量约束、气候变化约束。长期以来的“加快增长”目标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过度工业化、过度重工业化、过度出口依赖、过度投资驱动、过度粗放增长”的模式,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8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出炉后,面对不断下滑的经济增速,经济“硬着陆”、“软着陆”再次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对此,李稻葵表示,7.8%的增长速度已经不低了,而且年底前很有可能还有一定的加速,这不能称之为硬着陆。在连续的经济高增长后,因为中国还有大量的贫困地区和贫困的人口,这是中国增长的潜力所在。英国《金融时报》认为,政府在制订和实施一项政策措施的同时,首要考虑的就是普通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否则政策只能成为贫富分化剂。正如古老的英国谚语所言,只有真正实现纳税人至上,才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背景下,政策放松的呼声越来越响,但是由于近几个月房价明显反弹,在房价居高不下与经济增速放缓的两难面前,如何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将是摆在政府面前的大难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验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