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中国的纺织服装工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历史任务下,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资源,取得了大发展,有人将这十年称为“黄金十年”。中国纺织服装在两个市场资源的驱动下,市场活力非常充分,纺织服装的三大地位———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产业有了更加进一步凸显。出口:“量”成倍增长 “质”不断飞跃“过去十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对我国的出口创汇、进口能力的增强等都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十年来纺织服装出口进行了评价。的确,从宏观数据上来看,这十年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用“飞速”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2003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为804.84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值的18.36%;等到了2011年,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已经达到了2541.23亿美元,实现了成倍增长。具体分年度来看,2004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973.85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比重提高到21%,并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地位。这也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占全球比例首次突破20大关。2005年1月1日,WTO下的《纺织品与服装协定》(ATC)终止,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进入到了一体化发展阶段,配额的取消给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产能得到充分释放。在这一年,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50.3亿美元。2006年,这一数值达到1439.7亿美元;2007年达到1712.1亿美元。2005年到2007年的这3年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每年以2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递增,增长率保持较高水平,2005年为18.12%,2006年达25.16%,2007年为18.92%。2007年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取消之后,中国为最大受益者。2005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23.85%,2006年上升到27.19%,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大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增强。2008年虽然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但我国在纺织服装出口总额上依然保持增长———2008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为1851.65亿美元。之后,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以及国家对纺织服装行业扶持政策的累积效应逐步显现,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开始企稳回升。2010年,在各大经济体的经济尚未完全回稳的情况下,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已经率先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出口额创下新高,出口同比增幅达到20%以上,对比2008年增长了9.1%,完成了从恢复性增长到实质性增长的转变。经过危机考验的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开始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据中国海关统计,2010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为2065.4亿美元,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的13.1%,并首次突破2000亿大关。而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大的外贸企业。特别是具有十足活力的民营纺织企业在这十年间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我国民营企业纺织服装出口已经占据半壁江山,且呈现大幅增长之势。2010年,我国民营企业出口纺织品服装1008.5亿美元,占比48.8%。2011年,民营企业出口地位进一步提升,出口额达1385.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9%。不仅体现在量上,这十年间,更大的变化是内在“质”的飞跃。外贸企业开始越来越向中高端领域进军,改变原有的OEM为主的低成本、低附加值的出口方式,通过无形资产———品牌价值来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根据中国协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6月份,出口均价在5美元到11美元的产品单月出口金额增长13.65个百分点。可见,我们的外贸出口企业正不断提高平均单价,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市场机会不断增加。以泉州宏远公司为例,原本以棉纺织品为主要产品的该公司,在2011年加快了竹纤维、混合棉纺品的研发力度,大幅降低中低端产品的生产占比,使出口产品单价上升超过25%。“运用了新型技术之后,服装的染色更为漂亮,也更透气,国外的客户对此非常感兴趣,尽管公司刚起步,但去年仍然接到了上千万元的订单,利润率在10%以上。”一位曾经在几年前还受OEM模式局限而萌生退意的外贸企业负责人的一番话道出了外贸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另一种手段,那就是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无独有偶,江苏某大型纺织类上市公司同样依靠加强产品科技含量,在出口上保持着稳定的业绩。据该公司一位内部人士介绍,公司历经2年研发成功的一种环保面料,在生产流程中无添加剂和燃料堆积,完全符合国际市场对环保的苛刻要求,而且产品质量控制得好,无色差,可使下游企业平均节约10%至15%的着色成本。一向挑剔的日本客户,现在把订单都给了他们。即便是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8年,他们的利润率一直在10%以上,而且订单量没有减少。为了提高产品附加值,还有的企业是通过给国际一线大牌做贴牌。浙江春风米兰鸥服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随处可见ARMANI等国际知名服装品牌的成品或半成品。公司总经理王志妹说,与大牌合作每年的订单比较稳定,利润相对而言有保证,产品附加值也会高一些。内销:消费结构不断提升 品牌消费势不可当纺织服装产业是民生产业,它对国内市场的供给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纤维消费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我们的国内市场销售一直是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支撑。这十年来,我们的内销比重是不断提高的。如果按照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的内销产值来看,已经占规模以上企业的销售总产值的80%左右,可以说,越来越多的产品正不断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孙淮滨说。十年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出口市场飞速发展的同时,内销市场也呈现出一片繁荣。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3年,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纺织品服装类商品销售额达3627.3亿元;2006年,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与针纺织品批发零售额达到6459亿元。2006年中国城镇、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分别达到902元和168元,同比增长12.56%和13.08%,尤其是农村居民衣着支出增长自2005年开始首次超越GDP增长率;而到了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已经达到了1674.7元,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也呈大幅上升之势。在国内纺织服装零售额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纺织品和服装的零售价格指数也结束了1997年以来的8年持续下跌,于2006年6月开始回升。零售价格回升是国内纺织服装消费升温最显著的特征。到了2007年,全国居民衣着消费需求已达到5000多亿元。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内销市场更是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购买成衣7.7件,农村居民人均2.7件。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衣着类共8564亿元。2008年1-10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内销产值达21303.24亿元,占销售产值的比重达76.50%,产销率一直稳定在97%以上,内需拉动行业经济的作用日趋走强。我们看到:在全球金融海啸、消费需求下降的背景下,中国的纺织服装市场是稳定的,消费是逐步上升的。这一难能可贵的事实说明,纺织服装产业是朝阳产业,满足国内市场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是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拉动力。由于国家扩大内需和扶持农村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实施,内销市场成为纺织服装行业新的增长点。在消费拉动下,内销产值增速加快。2005年至2008年规模以上纺织工业内销产值年均增速比十五期间19.99%年均增长率有很大提高,达3.08个百分点。2009年,纺织服装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依然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平均水平。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5%,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8%,增幅高于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仅低于家具业与汽车业。我国服装类消费环境在刚刚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后迅速趋暖。2010年,中国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达到47650亿美元,同比增长12.7%。对内效益增速较为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近期数据,仅2012年前7个月,全国3.7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了工业总产值31467.1亿元。这十年中国内销市场的变化还体现在对家纺和内衣这两大品类的消费激增上,这也是中国居民消费发生结构性变化的一个有力佐证。因为只有当全社会经济水平和消费观念提升到一定水平和阶段时,家纺和内衣的消费需求才会大幅增加。以家纺上市企业富安娜为例,今年上半年,其销售收入增长了24.83%,利润更是增长了27.16%。另外,从内衣品牌雪竹这几年发展变化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消费者消费诉求的变化以及企业发展理念的进步。以前,内衣行业很容易让别人感觉就是一个针织品,而且很多商场放在六楼七楼,但是随着中国消费者消费水平和消费心理的变化,内衣被赋予了不同于传统的新定义。雪竹公司看准国内市场和消费者的潜力,认为内衣一定有需求,不同的是消费者的需求改变了———消费者有四个变化,从考虑功能到考虑品牌,从考虑品牌到考虑个性,再考虑品位。如果不管消费者的需求,还是以原来的观念做,肯定会慢慢被淘汰。所以,雪竹内衣在20年当中随着消费者的变化而变化,最简单的雪竹内衣到后来所有的时装内衣,然后是雪竹内衣不放在内衣区,放在和男装女装一起,和男装女装一起销售。现在雪竹公司不仅卖内衣,还考虑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因为现在消费者考虑的是如何让自己个人生活的更好。所以有了一个新的品牌———雪竹生活,市场反映也不错。雪竹公司希望未来几年这个新品牌可以开一千个店。在评价这十年来中国纺织服装内销市场的变化时,孙淮滨还提到,衣着类的品牌消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追捧,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有很大的提高,人们把品牌消费作为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作为消费升级的一种体现,人们不仅消费品牌产品还分享品牌文化。可以预见的未来是,随着宏观经济发展和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内纺织品服装零售将保持高速增长,而且中低端产品将被品牌所取代,品牌纺织服装企业将以势不可当之势奔腾发展,一路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