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月3日,第112届广交会境外采购商与会188145人,来自211个国家和地区,与会人数比第111届同期减少10.26%。从具体区域看,来自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采购商人数比今年春交会分别下降10%、17.3%、20.9%和15.8%,欧洲采购商到会人数为38590人,比今年春交会增加1.2%。从占比看,来自亚洲的采购商占比54%,仍居首位,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采购商数量占比分别为20.5%、15.1%、7.1%和3.3%。申银万国发布报告分析认为,秋交会成交数据显示未来出口仍面临较大压力,历史数据显示,秋交会出口成交金额的同比增速与当年4季度至次年1季度的出口平均增速密切相关,从今年秋交会数据推算的这两个季度的出口增速将比今年2-3季度的7.3%回落。相比2012年春交会,对欧美日等传统市场降幅明显,而对新兴市场降幅较小。受欧债危机、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中日关系影响,对欧盟、美国、日本成交分别下降10.5%、9.4%和36.6%,对日本成交下降幅度最大。对新兴市场成交降幅较小,对东盟、中东、金砖四国成交降幅分别为7.9%、5.7%、0.7%,而对澳大利亚成交增长0.4%。次贷危机之后,我国对欧美日等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出口表现分化更加明显,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占比不断提高,未来将延续此格局。生活必需品成交情况好于非必需品。食品、医药等生活必需品成交分别增长14.5%、26.9%,机电商品、纺织服装成交下降11.6%、15.5%,需求弹性明显的皮质箱包、木制玩具下降37.7%、48.7%。这与10月份制造业PMI中非周期性行业的出口订单明显好于周期性行业相一致。同样由于担心原材料价格、汇率波动等,订单以6个月以内的中、短单为主。据介绍,6个月以内的中、短订单占比达到86.6%,比今年春交会提高0.3个百分点,低于去年秋交会的88%,也低于去年春交会的90%。自金融危机后增加订单结构这一指标以来,近几届广交会的短期订单占比一直维持在9成左右。秋交会出口成交量326.8亿,比今年春交会下降9.3%,比去年秋交会下降13.8%,从历史上看,1995年、2001年和2008年秋交会成交额同比下降幅度超过10%,分别为-22%、-10.6%和-15.4%,今年的秋交会下降幅度仅次于2008年和1995年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