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增速除2009年之外,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而2012年回落到6.2%。国际市场仍没有明显复苏的迹象,压力之下中国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速度加快,相关政策也亟待推进。
海关总署1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远远低于年初预期10%的增速,与2011年的增速相比回落了16.3个百分点。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1年来,除国际金融危机比较严重的2009年外,进出口总额增速首次跌落至个位数。
如此跌幅背后是全球外需市场的疲软。压力之下,中国外贸企业为寻求出路,转型升级的趋势日渐明显。
外贸政策是顺势而为,还是不断加大临时补贴措施,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深思。
外贸转折年
2012年成为中国外贸历史上一个转折年。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人们就已经担忧中国外贸增速不能完成既定10%的目标,最终6.2%的增幅与目标相差不少。
2012年年底,在商务部召开的商务工作会议上,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谈到外贸形势时表示,“未来外贸中速、低速发展的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 首要原因是外需低迷。美国财政悬崖、欧债危机以及日本在大地震后产业转移等因素,都使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出口企业的风险上升。
中国国内成本上升也给外贸增长带来挤压,部分产能和订单逐渐向周边国家转移。
陈德铭前往东盟国家考察时,看到江苏、山东的一些企业已在异域建起了三四千人的大厂,这显然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出口。
除此之外,中国纺织、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部分区域的市场份额趋于饱和。同时,新能源、通讯设备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发达国家的竞争更加激烈,并频繁遭遇贸易摩擦。以上因素都成为中国外贸发展的掣肘。 基于2012年的情况以及对国际市场环境的预判,业内专家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2013年进出口增长目标或将调低至8%。
对于这一预期,目前仍存在不同看法。从2012年的数据看,东部7省市对外贸易占全国贸易总值的近8成,但除广东和福建以外,其余6省市的进出口总值增速都在全国平均增速以下。
其中,外贸大省江苏、浙江的增速分别为1.6%和0.9%,而上海则下降了0.2%。
商务部驻上海特派员张国庆表示,对于2013年的目标,可考虑设定得再低些,留出余地。
在他看来,中国的外贸产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传统优势在减弱,而品牌、技术、质量、市场营销新竞争力尚未形成,存在增长点的真空区。“这些新优势正是目前中国外贸企业所欠缺的,而培育它们需要一段时间。”张国庆说。
外贸新动力
上海作为中国外贸领域的前沿地区,2012年经历了巨大的外贸转型升级压力。
上海的进出口一直以加工贸易为主,从2009年以来,由于沿海地区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上海的加工贸易不断向中西部转移。
“以前这些加工贸易在中西部设厂,而在上海本地的生产没有减少,但2012年减产较多,而且相配套的零部件企业也跟着转出了。”张新生说。
除了这个趋势,上海的成衣制造、轻工类的一般贸易企业也在不断向东南亚国家转移。
传统外贸增长点的转移,使上海2012年的进出口贸易额同比下降了0.2%,是全国32个省市区中唯一外贸负增长的地区。
目前上海已经瞄准了几个未来外贸的新动力方向。
2012年12月28日上午,中国浦发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建柬埔寨首个炼油厂的签约仪式在柬埔寨举行,双方签署了工程承包合同,此项目涉及总投资达23亿美元。
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张新生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这是上海开拓外贸新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即鼓励类似的海外承包工程,进而可以带动相应的成套设备出口。
另外,上海还在培育有自主品牌的一般贸易企业,通过设计、研发和市场营销拓展海外市场。例如上海家化的佰草集产品,已经在欧美的日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副部长赵晋平表示,除了上海的这些转型升级的方向,目前,还有两种趋势比较突出。 一是沿海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企业,为了回避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用工难的问题,开始引进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 二是拓展全球供应链,由传统外贸企业向供应链管理企业转型,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集合采购、订单、融资和物流等一系列业务,同时还可发展网络虚拟生产和电子商务平台。
除了以上货物贸易领域的转型升级,未来服务贸易领域也有很大的空间。
上海在服务贸易领域已经走在中国的前列,其服务贸易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2012年的增速在20%以上,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
张新生表示,他判断上海外贸的新动力可以在未来2~3年内形成。
目前还无法判断他的预期是否过于乐观,但是这股新动力已经势不可挡。
政策风向标
从2012年上半年开始,商务部就会同相关部委,从出口信用保险、出口融资,出口信贷和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出台了“稳出口”政策。
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出台稳外贸的八项措施。
而各级地方政府“稳出口”、“稳外贸”的政策更是频繁现身。包括地方财政对出口企业信用保险补贴,对中小出口企业的担保补贴,甚至直接的出口补贴等。
一位接近商务部的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虽然6.2%的增速距离年初目标还有差距,但就是这个数字也存在一定的水分。测算表明,这一增速其中有四分之一源自2012年各级政府的政策性支持。
对于“水分”的说法,赵晋平表示,2012年出口确实出现一些异常指标,说明现实中有些激励性的政策起了作用。
激励机制过大了会导致市场的扭曲。出口补贴政策多属短期,无法长期延续,却会造成市场扭曲的结果。补贴一旦终止了,将置出口企业于更不利的处境之中。
问题的另一面是,在中国外贸企业面临外需疲软,承受转型压力的时候,政府的政策到底如何顺势而为?
深圳市一达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依托电子商务平台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进出口流程服务的企业,其董事副总经理肖锋对记者表示,当下由于中小外贸企业利润率不断降低,他们愿意将其进出口流程业务外包,既节省费用,又高效。因此,仅2012年12月,一达通的业务增加量就是过去9年的总和。
企业虽然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但在国家政策上却冒着一定的风险。 根据现有规定,只有自营出口企业才能办理出口退税,很多像一达通这样的供应链企业没有合规的出口退税权。
但出口退税却是一达通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目前当地政府并没有按照此文件执行,但是肖锋一直为自己企业面对的这一政策风险担忧。
1月8日,由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及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主办的“外贸供应链工作交流会议”上,深圳市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协会秘书长郑艳玲介绍,目前作为外贸转型重要方向之一的供应链企业,不仅面临上述出口退税政策的执行风险,还由于供应链管理行业是一个新兴业态,行业属性定位不清,处于多头管理、分段管理的体制下,目前处在“野蛮生长”阶段,同时还面临通关环境阻碍和无法享受进口贴息政策的难题。
中国外贸转型阶段,更亟待解决的就是这些新的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抛开扭曲市场的补贴政策,完成类似顺势而为的“稳外贸”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