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南非标准银行(StandardBank)今年3月份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自2002年以来,中国出口商品在非洲的市场份额提高了3倍以上,2011年中国对非洲的出口额为730.99亿美元,同比增长21.9%,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占非洲总进口商品量的16.8%。过去4年,中国企业在机械销售、汽车和电子产品领域获得的利润最高。
中国商品在非洲广受欢迎,中国店铺、中国产品在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提起中国产品为何如此畅销非洲的原因,很多人会脱口而出“物美价廉”。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中非经贸的深入,大量价廉但并非“物美”的商品也随之涌入非洲市场。这不仅损害了非洲消费者的利益,扰乱了当地市场秩序,而且让“中国制造”这个名词陷入尴尬的境地。“为什么中国商人要卖给我们假货?”来自马拉维的非洲朋友指着他新买的手机抱怨着,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在他看来,中国商人友好、很会经营生意,在进入马拉维市场后,很快就“击败了”拥有在当地经商传统的印度商人。“到处都是中国商品,但很多是假货。我们无法分辨。”“那么印度商人的货物质量如何?”“印度商人都是从中国商人那里进的货,但是他们通常会告诉你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便宜的,让你自己选择。”
虽然上述对话的地点在中国,但“中国制造”的假冒伪劣商品带来的问题仍然使我们的谈话尴尬不已。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向非洲出口的商品存在假冒伪劣问题,已经被某些西方媒体加以政治化,大肆炒作,无限扩大,对中非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抹上了阴影。
多方原因
假冒伪劣商品输入非洲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这些中国商品通常与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旦出现问题,会给进口国和消费者带来不同的利益损失。有统计显示,目前每年肯尼亚市场上销售的假冒伪劣药品总额达5000万美元,占肯尼亚药品销售总量的30%至40%,假药的销售使肯尼亚每年损失约1300万美元。另一方面当地百姓往往会由物及人,由物及国,引起对中国的不满情绪,严重影响中国的海外形象和公信力。
深入研究中非经贸发展的现状就会发现,如果将中国出口非洲的假冒伪劣问题仅仅归咎于中国不法商贩盲目的追求短时利益的话,也是有失偏颇的。据了解,相当一部分中国商品是被个体商人带到非洲的,由于地域上的分散性和交易的隐蔽性,造成监管上的难度。“很多马拉维商人直接到中国采购然后带回中国,一方面我们很难监管,另一方面,我们也缺乏相关产品检测的技术和能力。”马拉维经济计划部官员斯弗·比利阿特说道。
此外,有些非洲国家的相关部门存在腐败现象,执法不严,监管不到位,也为劣质产品销往非洲提供了便利。非洲购买力整体水平偏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也是其中的原因。
合力打假
为了整顿和规范对非洲出口秩序,促进中非经贸关系健康发展,商务部等九部委决定从2010年12月到2011年3月,在全国开展打击对非洲出口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商品专项治理。
在一些重点省市,对非洲出口市场的“双打”成效明显。非洲大陆是广州市自主品牌企业的第二大出口市场,约占所有自主品牌出口的13.5%。在2011年1月至3月开展的专项治理行动中,广州市连出重拳,取缔了售假严重的“中非商贸城”,198家侵权假冒店铺和商户被关门停业。
为配合“双打”工作,广州市外经贸部门进一步严格审核外国人尤其是非洲籍人员赴广州公务签证,降低借公务往来进行商品交易的侵权风险;广州市公安部门加强了对外国人尤其是非洲籍人员的管理。
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等中国八大商业协会于2011年发布了对非出口“打假保知”行业承诺,主要内容包括了提高保护知识产权意识,坚决杜绝伪劣产品和工程等。
非洲国家也逐步采取措施,完善相关体系,对出口到非洲的假冒伪劣产品进行全面打击。以肯尼亚为例,为了打击假冒伪劣药品,肯尼亚药品委员会已启动假冒伪劣药品投诉机制;还将对全国5000名专业药剂师和相关领域医护人员进行药品识别培训,以期在医疗前沿封锁不良药品进入市场的渠道。此外,相关执法部门还将配合药品委员会打击上述违法行为,进一步强化假冒伪劣药品贩卖惩治措施。
此外,中国已与埃及、埃塞俄比亚和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签署了质检合作协议,促进质检交流与合作。进出口相关方面双管齐下,则可以做到中非双方的监管措施对接。另外,中国还对非洲国家的一些质检官员进行了培训,以便加强双方了解,共同采取措施,提高中国出口商品质量,增强非洲国家和人民对中国产品的信心。
除了政府层面的打击力度,中非商人也认识到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性,并积极投身入打假的行列。“在利隆圭(马拉维首都)将要建一个大型的商场,相信商场建成之后,将使人们不再担心买到假货的问题。严格的市场管理及进货渠道,可以保证在这个商场里销售的货物都是合格的商品。”斯弗说道。
尼日利亚中非莱基自贸区在打击假货的措施上,与马拉维的商场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通过销售中心的品牌效应保证商品的真实性。据莱基自贸区总经理郑军介绍,根据莱基自贸区的规划,未来将在自贸区内建设一个中国产品集散中心,将中国的义乌小商品城“搬到”尼日利亚,丰富非洲市场上的中国商品。另一方面,通过严格的监管,杜绝假冒伪劣商品。“让人们一提起中国产品,就想到集散中心,知道在这里的商品一定是正品。”
此外,有实力的中国企业也可以通过减少中间商,增加营销服务投入的方式减少在非假冒伪劣商品的数量。中国生产商若能以自营或以合作的方式在非洲设专卖点或售后服务中心,虽然前期的投入很大,但这样可以减少甚至杜绝中间商人可能存在的为了短时利益的售假行为,既能提升品牌,又可以树立企业形象。
目前已有一些中国商品经营者开始尝试分层销售,即将同一类商品分成不同质量等级,明确告知消费者,商品是按质论价的,一分钱一分货,这种做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