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位老人整理保存了多本珍贵的丝绸传统图案资料,这弥补了苏州丝绸档案的空白。
双龙戏珠、八宝龙、云龙,团凤、凤穿牡丹,各式图案千姿百态,这些都是苏州一位老人早年亲手绘画的丝绸图案资料,也叫做丝绸“花本”。今年74岁的龚烨曾任原吴县丝织厂计划科科长。14岁时,他被厂里特聘的挑花师傅顾灿华收为徒弟,学习挑花。而顾灿华的师傅又曾是苏州织造署的挑花工,这让龚烨有机会接触到传统图案,其后他又花费大量精力,系统整理了各类丝绸花本。
原吴县丝织厂计划科科长龚烨介绍说:“这是牡丹八嵌,这是国庆十周年的时候,做人民大会堂的招待国宾的沙发靠垫;这个叫漳缎,如果现在有得卖的话,差不多400多块钱一米,而且这个量,一天只能生产几十公分。”
在龚烨的收藏中,还有当年用于绸缎上的字号封签,相当于当时的商标。明代,由于官府织造任务繁重,将一部分计划放到民间,由此带动了苏州民间织造业的繁荣,这些字号封签也正是丝绸档案中一直缺失的民间织造的重要证实。
龚烨说:“这个永泰是官府指定的一家生产厂,它生产的是优等贡缎,就是最好的进贡的产品。”
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资源开发科科长皇甫元说:“可以说是填补了我们丝绸发展史,或者说丝绸文化沿革史当中,从官府织造到民间织造的一个空白点。这从我们档案角度上来讲,是非常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