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纺织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纺织品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家用纺织 » 正文

承德巧农妇缝制新奇枕头申遗成功并销往全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1-08   浏览次数:16
    提起承德县石灰窑乡大范杖子村的宫凤君,村里人无不竖起大拇指,“她的手巧得很,做的枕头卖到了全国各地。”

  46岁的宫凤君是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河耳枕”第五代的传承人,她的这门独家绝活是跟婆婆邹氏学的。“嫁给丈夫马德民不久,有一天看见婆婆在缝枕头,那个枕头跟平时我们用的不一样,枕头上有多个洞,婆婆告诉我这叫耳枕,睡觉时可以把耳朵放在洞里,舒服极了。我想学这种枕头的做法,婆婆便教了我。”

  据说这耳枕来头可不小,是慈禧太后传下来的。当年慈禧太后到热河避暑,天气炎热,突发耳疾(中耳炎),耳内化脓,疼痛难忍。御医为了减轻太后的痛苦,发明了透气的耳枕,命太后的贴身宫女昼夜赶工缝制。耳枕六面各有一孔,侧卧身躯,耳朵放在孔内,不仅不会对患病的耳朵造成挤压,还可在枕孔下面放入小盒子,收集流出的脓水。由于耳枕四面通透,空气流通,对耳疾康复起到了很大作用,太后大悦。而马德民太奶奶的妹妹正是当年慈禧太后的贴身宫女之一,出宫后把这项技艺带到了民间。

  耳枕的制作工艺很繁琐,从打板、裁剪到缝制、装芯,完成一个成品需要两天的时间,“一块布料照着版样剪20个洞,两个洞之间是10厘米,每个洞的边长是5厘米,得用尺子标得丝毫不差,不然这一块布料就废了,这还不算难,最难的是缝制枕芯,一个枕芯需要将48块布料缝在一起,我最开始做的时候失败了几十次,中间有好几次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最初,她只是随便缝制几个送给亲戚和乡亲们,2013年的一天,丈夫马德民的朋友来到家中做客,无意中看到家里的枕头很新奇,便提议她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试试,没想到竟然成功了。

  由于常年裁剪做活儿,宫凤君的大拇指被剪子磨出了茧子,颈椎疼得要命,眼睛也变得有些模糊,在她的努力下,“热河耳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她也将店面开到了北京,并雇佣了十多位乡亲,教授她们耳枕的制作工艺,“老一辈的思想是‘传儿媳妇不传闺女’,怕自己家的绝活被闺女带到外人家去,现在是新社会了,这种传统观念也该改改了,只要是能将这门绝活儿传承下去,教会他人也无妨。”

  如今,宫凤君的“热河耳枕”销往全国各地,随着现代人们需求的增加,她又独具匠心,研制出肘枕、颈椎枕、护腰枕、儿童枕等多个品种,枕芯也从单一的苦荞变为具有药用价值的蚕沙、决明子、当归、野菊等,“我已经将自己的手艺传给了女儿,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不能在她们这辈儿断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打赏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首页|找订单|找工厂|看款下单|面辅料市场|服装资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