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纺织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纺织品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纺织新闻 » 正文

王育楠:中国向东盟转移需保护纺服产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7-23   浏览次数:4

  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ZARA、MANGO、VEROMODA、GUESS、H&M、ELAND、优衣库等快时尚服装品牌和运动服装品牌自东盟进口服装增幅达到80%以上。最明显的是H&M,在其基本款产品中,几乎是"清一色"的由孟加拉国厂商制造。

  而与此同时,我国从东盟进口服装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进口数量同比增长51.3%,进口金额同比增长33.6%,进口均价则下降11.7%。期间除2月受春节因素影响外,各单月均保持两位数同比增幅,单月最高增幅达92%。

  原本投向中国的外资开始向东盟国家转移,中国东部地区本打算转移到中西部省份的制造业也向东盟国家转移……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东南亚国家投资优势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汇率、出口关税优惠等方面。因此随着中国国内用工等成本上涨,有意转移业务的中国生产商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东盟市场,将其作为中国企业移址的首选,以保持产品价格的低廉。"中国制造"正缓缓转向"东盟制造"。

  对此,一些西部地区的基层干部则无奈地表示,近年来,由于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强力竞争,西部地区承接发达地区和东部产业转移时"要花费更多精力和力气"。

  专家提醒,中国在向东盟转移制造业的同时,也需注意保护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生态,谨防"东盟制造"一边倒。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2012年进行的一份年度调查报告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的制造基地从美国、欧洲转移到日本,又转移到"亚洲四小龙",之后转移到中国内地,现在开始转向东南亚、南亚。一个不同于过去的新的世界制造产业链、供应链正在出现。在由跨国公司评选出来的最受欢迎的东道国排名中,印尼和泰国的排名大幅提升。报告认为,由于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工资成本和生产成本继续保持上升态势,东盟各国在制造业上的相对竞争力继续增强。

  针对这种现象,有专家颇为忧虑,并呼吁我国东部地区应将制造业主体留在国内,避免向东盟过度转移。制造业生态是国家强大的基础,美国近年来就提出制造业回归。制造业产业体系好比生态系统,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等产业之间需要相互匹配。在共生发展、保持多样性的条件下,它们应该在产业生态系统中各占一定比例,这样的话产业才能发展好。

  不过从积极的层面看,制造业"东南飞"后,我国西部地区会面临更为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这就促使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另外,笔者认为,针对国内出现由薪水上涨、新生代民工观念转变等因素引起的民工荒等问题,要加强措施的落实解决,保护中国产业的后备力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打赏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首页|找订单|找工厂|看款下单|面辅料市场|服装资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