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纺织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纺织品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纺织新闻 » 正文

二手服装市场需要“一手”品质规范管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07   浏览次数:2

  曾几何时,在我们的一些地方,尤其是某些县城,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老外市场”,向城乡居民出售经过清洗熨烫的老外旧服装,据当时媒体报道,这些“洋垃圾”,不仅来路不明,卫生状况也令人堪忧,有些旧服装甚至还有血渍,政府相关部门还曾大张旗鼓的进行过整治,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人们观念的变化,这些遍及城乡的“洋垃圾”市场很快不打自灭,人们慢慢发现,自己衣柜的旧衣服不仅日渐增多,也面临着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尴尬。

  据9月4日《新华网》报道:近日,旧衣处理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关注,红十字会对意欲捐赠的市民重申“拒收旧衣服”,因“处理成本过高”,彻底阻断了旧衣服的捐赠之路。最后,旧衣服的出路似乎只有扔掉或者当废品卖掉。根据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纺织品生产量达4300万吨,扔掉的旧衣服约有2600万吨。据报道说,这些旧衣服最后去了哪里?有关部门称,大部分作为垃圾掩埋,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目前,在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链的运作下,大量旧衣服成为“出口商品”漂洋过海。以前,这个行业主要集中在广东等沿海地区,但是随着网络销售平台的建立,产业链从去年开始发展迅猛,遍及全国,发旧衣财的公司已经由原来的几十家发展到千余家。小商贩从居民手里3到4角钱一公斤收购旧服装,然后贩卖给这些公司,再由这些公司以高出10倍左右的价格,“出口”非洲,“你今夏淘汰的牛仔裤,有可能明年穿在某个非洲人身上”。

  显而易见,二手服装市场,不仅在流动环节中存在不合理的“暴利”,且明显存在着无序和混乱,其重要原因,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与其相应的标准和制度管理,这与我们经济发展和特有的传统思维模式有很大关系,由于我们历史上长期处于“温饱不保”状态,数十年前,大部分家庭对于衣服的穿着还仅限于“御寒”和“遮羞”,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很多居民家庭富裕的旧服装并不多,且在人们的传统思维中,基本没有将自己穿不着的衣服“卖掉”的想法,大多是赠送给自己的亲朋故旧,而卖旧衣服则认为有悖道德,直到如今,人们依然习惯将富裕的衣物捐给慈善部门,但据报道,因为这些旧衣物消毒、储存、运输等成本过高,即使是贫困地区的需求量也极其有限,慈善部门收受的旧衣服捐赠也成了一种负担,可以想象,这些专做旧服装的公司企业正是抓住了这个市场机遇,自发形成了红红火火的二手服装市场。

  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某种市场机遇并创造了市场,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使然,是正常现象,但与其同时,我们与之相应法规制度的建立却显得有些滞后,实际上,早在老外旧服装充斥我们市场的时候,我们就应当想到对这种二手服装进行规范,而不是一股脑的取缔了事,这种市场最终消失也并不是惧于行政权力,而是我们经济快速发展的胜利,如今情况出现逆转,二手服装不仅从居民的手中便宜到“论斤收购”,且国内市场“即使很偏僻的地方也没有人要旧衣服”,从“进口国”迅速转变为“出口国”,也迫切希望政府能用标准制度加以规范和管理,使得这项目前还属“灰色产业”的市场由暗转明,至少应有一个法律认定。

  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是有需求就有市场,二手服装出口的红火,更说明世界上仍有不少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二手廉价服装的庞大需求,无论是从国内市场的管理还是出于对国外消费者健康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应该有责任担当,而且,这种市场的形成也改变了国人的传统观念,从实用角度来看,二手服装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只要强化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完全是惠民之举,盘活居民家中长期“沉睡”的旧衣物,使其充分发挥“余热”,既让我们的居民得到实惠,又让非洲一些贫困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穿上干净廉价的中国二手服装,实际上这也是我们对“地球村”兄弟的一份人道贡献。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打赏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首页|找订单|找工厂|看款下单|面辅料市场|服装资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