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纺织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纺织品
客服电话:400-6788-114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研究 » 正文

蒋衡杰谈需求下产业变革 服装发展新趋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12-28   来源:中国服饰报   浏览次数:253
  “与2008年同期相比,今年服装行业发展能力的绝大多数指标均有一定下降。但在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明显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同时,利润增速却高于上年同期水平。”近日,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表示,在这个充满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年代,服装行业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尽管如此,服装行业发展能力还是优于纺织行业整体水平。

  蒋衡杰同时表示,随着“促内需、保增长”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服装制造业成本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与此同时,产业内部的两级分化,产业转移的趋势正在不断强化。未来,在市场需求的价值导向之下,产业变革的步伐将变得更加坚定。

  现实:产业内部的两级分化

  蒋衡杰表示:产业两级分化的现象,在金融危机过后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加剧。

  “从外销市场上来看,有限的外销订单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这类企业不怕没有订单接,甚至议价能力有所提高。”蒋衡杰表示。

  蒋衡杰同时表示:以往向东南亚等成本比较低的地区转移的订单,目前正在向中国本地优势企业回流。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很多国外品牌最终发现,中国仍然是产业配套最完善、加工能力最完备的生产基地。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比较优势,在现实面前印证了它的抗压作用。

  “至少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纺织服装的比较优势不会被比下去。”蒋衡杰表示。

  这个结论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调查相吻合。其调查显示:日本企业对中国注重的各项指标中,“高附加值生产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呈上升趋势。中国出口企业在这两项指标上的综合竞争能力在不断提高。

  在蒋衡杰给出的多个优势企业范本之中,江苏晨风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曾经有一段时间,晨风的部分国外客户为规避金融危机的风险,将订单转移到了更“便宜”的东南亚地区。结果,这些国外客户很快发现,晨风在制造与研发以及增值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此一来,晨风不仅巩固了客户基础,而且提高了在谈判中的议价能力。

  另外,优势企业赢得回暖先机,加快布局调整;而中小企业仍未彻底走出低谷。

  “很多中小企业处在‘熬’的阶段,它们的利润空间相当狭窄,或者只求保本维持生计。”蒋衡杰说,这些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企业,都是一些缺乏核心技术与通路的企业。尽管整个经济气候在转暖,但它们依然面临生存的挑战。从调研情况来看,江浙一带的外贸加工型企业“熬”下去的回旋余地似乎要更强一些,而广东地区的一些港资企业则面临更大的生存挑战。

  路径:产业转移的大势所趋

  除了行业内部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则是:在外力与内力的双重因素之下,中国服装产业转移的宏伟蓝图已经开局。

  蒋衡杰把以“产业转移”为基本特征的中国服装产业发展定义为“第二次浪潮”。他表示,中国服装产业转移工作,从根本性质上不同于前30年粗放型、能源消耗型、扩张型的发展。“新产业转移”的所有动作都应该在“国际产业转移、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整体框架中”进行。

  “如果说前一阶段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探索更多地属于自发、独立的企业行为,那么今天的产业转移更多地是在政府宏观战略布局下,由政府引导规划,企业积极参与的整体行为。”蒋衡杰同时透露,国家有关部委正在积极调查研究,不久将出台有关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那么,在这场产业转移的框架中,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将获得怎样的新身份定位?这将是这场变革需要解答的关键命题。

  蒋衡杰表示:近年来受到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受到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因此,“资金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替代现有传统制造业,是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浪潮中,中西部地区也表现出不负众望的潜力。

  从2008年全行业经济运行数据分析,在东南沿海地区企业陷入困境的同时,中西部地区仍然保持着较好发展势头,江西、安徽、河南、河北、湖南等省均在困境中逆势而上,实现了较快的发展。

  内陆省份已经成为服装企业投资活跃的地区。据统计,2008年中西部8省投资比重较2007年同期提高了5.66个百分点,占全国服装行业总投资的33.73%。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等东南沿海传统服装大省投资下降明显,中西部地区投资步伐快于东南沿海地区。

  “近几年我国市场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内需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中西部巨大的市场需求,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到中西部投资。产业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可以兼顾出口和内需。”蒋衡杰表示,今后,中国将会逐步形成沿海接单、内地加工、内外市场兼顾的新型的服装产业运营模式。

  蒋衡杰同时认为,目前,梯度转移尚未出现大面积的跨行政区发展态势,省内转移仍是主流。如苏南企业到苏北开发,粤南地区产业慢慢向粤北和东西两翼发展,与此同时,东南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也非常明朗。

  据中国服装协会发布的2009《中国服装产业转移工作报告》调查:目前,法派集团投资达25亿元在四川简阳打造“中国西部服装产业园”;高邦集团在四川兴建新工厂,实现品牌在四川的本地化生产,并辐射整个西部地区;以纯在成都成立分公司,实现本地化运作;部分广东佛山的童装企业也纷纷迁往四川;重庆市秀山县与福建厦门市交建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由交建集团牵头开展“在秀山为沿海企业打造产业转移家园”的计划,将把泉州等地的服装、鞋帽等产品的生产基地引入工业园区。

  未来:产业更加聚焦市场需求

  在蒋衡杰看来,除了产业转移布局的宏观把控,产业发展始终不能游离视线的一个焦点就是“市场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是典型的因果关系。前者直接决定了后者的未来。”蒋衡杰表示,需求导向之下,才能形成真正有生命力的产业经济。同时,只有细分消费者需求,才能有效地避免同质化的竞争格局,避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市场撞车”。

  基于此,蒋衡杰强调,企业对消费主体要有足够的认识,在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满足高消费群体的同时,也要开发适合大众消费的服装,特别要挖掘农村市场的潜力,做13亿人的服装。

  “国内服装企业想要走出去,还需要把东方的文化内涵融入到国际时尚元素里,在生活中捕捉时尚流行元素。我们除了要取得纺织制造的利润,还要通过品牌创新增加附加值,带来消费终端的价值。”蒋衡杰表示。

  蒋衡杰特别提示:“要特别关注80后、90后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他们将是今后消费的主流。这样我们的故事才能不断延续,企业的发展空间才会加大。”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打赏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首页|找订单|找工厂|看款下单|面辅料市场|服装资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