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纺织纺织网】冲上150年来价格最高位后的中国棉花,面临着国际廉价棉花的重重包围。在国家棉花战略利益和纺织行业利益之间,该如何平衡?这是个问题。 纺织业寒冬 酷暑时节,却是纺织企业的“寒冬”。 “纺织企业的生产量调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就开工率来说,大的厂家30%-50%,一些小厂,很多都已经停工。订单不足,市场不好,导致纺织企业生产的不足。”万达期货棉花研发中心总监张闻民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我国是纺织大国,纺织(含服装)行业的就业人数达4000万以上。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纺纱生产能力更是达到全球总产量的一半。而近期,中国棉花协会对17家省级骨干棉纺企业的调查显示,2012年1-5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纱产量同比下降1%。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纺织行业从去年就开始“入冬”了。据中国海关发布的数据,2011年中国纺织品累计出口94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上升22.9%,但增速下滑6.5个百分点。全球最大的纺织企业—魏桥纺织2011年报显示,2011年收入152多亿元,同比减少14.8%。受国际需求市场低迷及成本因素影响,一些国际订单开始向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 看来,国际市场低迷和纺织企业的成本,是寒冬降临的主要原因。而纺织企业的成本中,棉花占70%,棉花价格,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纺织企业的生死。 2009年以来,国内棉花价格一路上涨,2010年10月到2011年2月,棉花价格一度达到惊人的32000元/吨。 这期间棉花价格的上涨,山东省德州市棉花协会秘书长马俊凯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一方面,下游纺织行业需求旺盛,而国内产量偏低,即经济学意义上的自然上涨;而另一方面,则是游资的炒作。有分析者指出,当时有大量商业银行的资金进入。由于国内棉花价格的带动,国际价格也涨起来。 涨极必跌。2011年9月份到今年3月份,国家趁棉花价格下降之时进行收储,使得2011年底至2012年3月国内标准棉价格一直稳定在19300元-19600元/吨,近期才逐渐跌至18000元/吨左右。 今年国际棉花价格的大幅下降,是因为全世界棉花种植面积大,产量大,供过于求,再加上世界经济不景气,消费不振,下游的纺织产业不景气,棉花消费减少。 “到今年3月底,国家以19800元/吨的价格,收了330多万吨储备棉,还有2009年结转的储备,加起来有440万吨左右。由于储备过大,造成了国内与国际每吨3000到5000元的差价。”张闻民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目前澳大利亚棉花18000元/吨,印度棉花16000多元/吨,而在国内同等质量棉花要21400元/吨才能买到。 “现在的情况是,纺织企业用国产棉肯定亏损,用国外进口棉,还能勉强维持。”张闻民强调。 但纺织企业必须根据配额进口棉花。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协定,我国每年棉花进口配额为89.4万吨,征收1%的优惠关税;配额以外的进口棉花,征收5%-40%的滑准税。 马俊凯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中国每年消费棉花1000万吨,生产700万吨,平均进口量维持在每年300万吨的水平。 也就是说,300万吨的刚性需求是实实在在的。这就意味着,除去89.4万吨的配额,每年超过200万吨棉花刚性需求要通过缴纳高昂的滑准税来进口。 每年自产700万吨,缺口300万吨,而2011年度,国家又收储300多万吨,所以,现在的缺口至少有600万吨。由于国家储备制度的限制(市场价格低的时候收储,托市保证价格;市场价格高的时候放量,平抑价格),多位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根据目前国内棉花稳定的价格趋势,国家不可能在此时抛售储备;那么,解决缺口的唯一办法就是加大进口。 国家发改委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进口棉花达50.2万吨,同比增幅达246.2%;今年1-5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258万吨,同比增长113.8%。 据第一纺织网整理的数据显示,2011年度(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的进口量大大超过往年,超过4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