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大赛当作通往成功的捷径,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对于这个问题,也许作为“赛霸”的夏鹏最有发言权。
从2011年~2013年,夏鹏在各类服装设计比赛中共入围18次,荣获银奖、铜奖各两次。这种高强度的参赛节奏,也让夏鹏对赛场有了比一般人更深刻的认知。
“大赛,就是一场聪明人与有钱人的游戏。”夏鹏说道。
在夏鹏看来,经常参赛的只有两类人:一类是为名,一类是为钱。当然,想要为名而频繁参赛,就需要很高的资金“门槛”。如果是为钱而“赛”,“技术”就必须过硬。
夏鹏显然属于第二类人。而提到参赛“技术”,夏鹏也十分自豪。
想捞金?别太“嫩”!
“以我获得银奖的作品为例,那个系列一共有5套服装,每件的制作成本只有500多元。”夏鹏告诉记者,正是对参赛成本如此精准的把控,让当时资金实力不是很充足的他,有了更多参赛的可能。
而每套服装500多元的制作成本,在当前的比赛作品中,的确是非常罕见的。
培娜服装设计工作室创办人、青岛大学副教授王培娜对此也表示认同,她告诉记者:“我们工作室因为将参加大赛作为教学环节的一部分,所以经常会组织学员参赛。就我了解,目前参加一个比赛一般需要4套或6套服装,这些服装的制作成本至少也要7000元~8000元,做得稍微好一点的,则需要1万元~2万元左右。”
与此同时,要想在一些“重量级”比赛获奖,需要的服装制作成本可能会更高。
“汉帛奖”第21届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银奖得主汪丽群告诉记者,其作品《玄风》系列共有4套服装,总体的制作花费达到3万多元。
“现在你去找服装加工店制作一套服装,报价基本都是2000元起。”因此,在汪丽群看来,靠参赛来赚钱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我获得汉帛银奖的奖金是2万元,扣税之后,拿到手的大概就16000元左右。这些奖金贴补我的制衣成本尚远远不够,就更别提赚钱了。”
看来,面对居高不下的制衣成本,要想从赛场中获利,所需的技术门槛也越来越高。
同样作为“赛霸”型人物的吴研,去年共参加了35个比赛,获奖的有4个。他告诉记者,对于参赛服装的制作成本,他一般会控制在5000元以内。因此,加上获奖的奖金,自己参赛虽不至于赚很多钱,但至少也能“收支相抵,略有结余”,这也是保证他这几年能够频繁参赛的原因。
与此同时,吴研也坦言,能实现对参赛成本如此精准的把控的人,大抵都是有多年工作经验、服装制作技能非常过硬的人。
吴研告诉记者,现在很多选手参赛服装的花费,主要集中在服装的加工制作上。“很多选手缺乏服装加工的相关经验,从打板到缝制基本全部选择外包,这便导致他们的参赛成本居高不下。如果都能自己制作,参赛成本也不会太高。像以前我自己动手制作参赛服装时,成本基本能控制在2000元左右。”吴研说道。
对此,夏鹏也认为,想要通过参赛赚钱,就必须实现低成本参赛。“我就认识一个以赛赚钱的人,他几乎每次的参赛成本都不会超过2000元。”夏鹏告诉记者,这些人很多都有自己的工作室或者在服装企业上班,能借用很多公司资源,且熟悉服装制作流程,能最大限度的节省面料,并且都能自己动手加工服装。
“但能达到这种水准的人真的很少。”夏鹏向记者坦言,大部分人比赛还是奔着“前途”去的,希望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但是否真能如愿?
问前途?别执著!
吴研并不认为赢得比赛就一定能让选手“挖到金”。
“我参加的比赛很多,获过奖的比赛也不少。但在我大部分工作都不是靠参赛经历获得的,而是靠自己的工作经验。”吴研说道。
夏鹏也表示,当前社会对大赛的认可率很低,很多大赛对作品评定标准的界定也很模糊。例如有一些大赛在作品评选上要求商业化,但最后获奖的作品却并不商业化。
与此同时,很多获奖选手在被企业录用之后,由于实操经验的缺乏,其真正发挥的作用并不能让企业满意。
“我大学毕业之后,在服装企业工作过几年。在我看来,有一些企业并不是很喜欢聘用大赛的获奖选手。”汪丽群告诉记者,这主要因为很多获奖选手在进入企业之后都比较傲气,很多人都不能脚踏实地的做事,对企业生产运营各环节的配合度也不高。“大部分服装企业并不需要你很有才气,因为商业化的公司早已形成一套自己的运营机制,他们更需要的是认真工作、能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人。”
对此观点,吴研也表示认同:“就我了解,近几年威丝曼大赛中的获奖选手,虽然有不下20人去威丝曼工作,但最后留下来的只有不到5人。”吴研告诉记者,这一方面是由于成熟的企业给新人的发挥空间并不是很大,新入职员工必须从设计助理慢慢做起;另一方面,很多获奖的学生实操经验不足,其才能还需要随着工作经历的丰富才能发挥出来。
与此同时,武汉服饰时尚联合会会长毛立辉也坦言,在同一些企业交流中,他也发现企业对大赛获奖选手的认可度并不是很高。“很多选手专业素养是有,但商业价值却不是很大。”毛立辉说道。
对此,吴研表示,他并不建议在校的学生参加比赛。“毕竟在校大学生资金并不是很充裕,加上经验不足,其参赛成本并不低,即便能有幸能在几场大赛上拿到名次,其赚到的钱往往也贴补不了参赛费用。”
但王培娜对此观点却不以为然。“目前许多高校的课程还是偏重理论,但企业需要的是确实有成熟操作技能的人才。对此,我将参赛作为教学课程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参赛中不断修正和提升自己。”
夏鹏也表示告诉记者,很多时候自己参赛就是奔着大赛的评委去的。“很多大赛的评委都是当前国内最优秀的设计师和专家,跟他们交流,听他们点评,很多时候都会让你茅塞顿开。”
汪丽群也表示,自己目前虽然还没有接到企业的工作邀请,但凭借“汉帛杯”大赛上取得的成绩,也还是接到一些朋友的项目合作邀请,让她负责一些概念性的设计。
求人才?别当真!
在许多选手在为参加各类大赛奔波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对冠名、甚至主办大赛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企业参与大赛活动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是求人才还是博宣传?
作为真维斯休闲装设计大赛的主办方,真维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刘伟文告诉记者,其最初举办大赛的目的在于向市场传导休闲服的概念。
“真维斯是在1993年进入中国,当初市场还没有对休闲装的准确概念。而当时我们休闲装的设计师都是外国人,对中国市场并不是很了解。对此,我们希望搭建一个赛场平台,一方面寻找人才,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行业对休闲装市场的关注。”
而真维斯在大赛上的持续投入,显然也让这次大赛成为企业一次性价比超高的投资。
据刘文伟透露,包括院校的路演活动、发布会及比赛,企业对真维斯大赛一年的投入大概有1000多万元,但企业的收获显然不止于此。
一位服装院校的学生告诉记者,真维斯杯的设计大赛,在专业院校学生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也以入围和获奖为荣。与此同时,在大众消费市场,真维斯也早已成长为休闲装领域的龙头品牌之一。
但在每年大赛中,有多少人能真正进入真维斯工作?刘伟文表示,真维斯每年大概会选出2~3个设计师来从事毛衣类、衬衣类的设计,他们在选择人才时,更趋向于从实用性考虑,所谓的实用性,就是要求选手必须能将创意和市场很好的结合起来。
这样看来,与真维斯收获的巨大商业效益相比,要在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设计师中寻找人才,能达到其用人标准的,显然少之又少。
“有些大赛的举办,并不是为了推新人,拉动产业发展,仅仅是为了商业传播。”作为3个设计大赛的组织者,毛立辉对当前的“赛场业态”很有发言权。“很多大赛都打着求人才、求设计的旗号,但真正最后使用获奖选手作品的寥寥无几。”
在毛立辉看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赞助大赛,更多的原因在于这是一次高性价比的宣传投资。“相较于越来越高的广告费用,赞助大赛的投入不仅少,还能获得大量的免费宣传。”(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