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惠州学院2011级服装系学生刘斌凭作品“东方魅力”,获得了国际服装及面料设计大赛中国赛区第一名,并代表中国参加了由英国皇家染色协会在孟买举行的第一届S D C(国际服装及其面料设计大赛)决赛。这是惠州学院服装系学子首次踏足国际舞台,而在这条通向国际服装舞台的道路上,刘斌付出了无数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
憾与金奖失之交臂
“一定要学好英语。”这是刘斌对参加这次国际大赛最大的感触。
为了这次比赛,自称“从不看英语”的刘斌逼迫自己“下狠工夫”学英语,可是,在交流时仍有不少问题。
“我经常和两位香港及新加坡的选手交流,因为只有他们会汉语。由于英语不好,我和其他8位选手的接触都不多。”刘斌无奈地说。
决赛有个面试环节,要求选手用英语表达设计理念,还不准带翻译。刘斌为了能够向评委们全面阐述清楚他的设计理念,决赛前夕一直在狂背单词。“一看到演讲稿里不懂的英语句子,我就拿手机查词典,记在本子上。老师都睡着了,我还在背单词,背到不知凌晨几点才睡去。因为怕迟到,我第二天又很早醒来,还是继续背单词。”
然而当他一进到面试室时,紧张得头脑一片空白,背的单词全忘光了,最后只能比画手势来给评委们阐释他的设计理念,比得裁判一脸郁闷。但当他拿出成衣时,评委们都眼前一亮,连说了好几句“O h m y god!Beautiful!”
当得知冠军为爱尔兰选手,而包括他在内的其余10人都是不分名次的入围奖时,刘斌觉得十分遗憾,“其他方面都还不错,只可惜自己英语不行,没办法让评委们很好地理解我的设计理念,才使自己与金奖失之交臂。”
制作参赛作品费时费力
“大赛主题是‘时尚的未来’,我的‘东方魅力’设计灵感源于桥梁。一座桥梁代表一个国家,而世界的未来就如桥梁一般,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外套上的黑色细皮条就像是那一座座桥梁。”刘斌介绍,他参赛的作品是件两件套:内里为上有烫钻、刺绣的白色吊带裙,外面则是件黑白对比鲜明的皮质外套。衣服既展示了中国特色,又体现了渴望世界和平的愿望。
刘斌的设计让评委们眼前一亮,不过,衣服上闪烁的烫钻可让刘斌吃尽了苦头。“烫钻是我一颗颗亲手粘上去的。一颗烫钻也就几毫米,我要用钳子夹着它们。每粘一颗,我都要用钳子按紧几秒,要等胶干才能放手。单单为了粘烫钻,我从下午1点忙到晚上10点,连饭都忘了吃。手一直钳着夹子,觉得麻痹胀痛”。而刺绣是刘斌一个人跑去广州找工厂定做,忙到晚上11点多,又匆匆赶最后一班地铁,回到酒店已是凌晨两三点。
“制作一件成衣的成本是很高的,我的两件成衣的成本费用都近6000块了。”算上吃住行的费用,这次大赛已花去1万多元,不过,刘斌却认为很值得。“我觉得学到的东西,远多于这1万元。而且这样的机会很难得。”
“没有天赋,只有不停地努力”
能成为惠州学院首个参加国际大赛的服装系学生,刘斌觉得不是自己有“天赋”,而是因为自己一直以来的“勤奋”。
“认真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断学习磨练,效果当然会强百倍。”刘斌说,在别人眼中,他自小就是那种被认为“考不上大学”的孩子,也不知晓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是什么。只因小时候曾经跟随过启蒙老师———开画室的哥哥学过素描,所以高二面对分科时,他选择了自己稍感兴趣一点的艺术专业。
大一时刘斌的专业是纺织专业,后来发现自己对服装更感兴趣,于是下定决心大二时转专业。“当时还有几个同学想转,但最后只有我坚持下来并成功了。”他表示非常热爱现在的专业,没有参加社团也没有兼职的他一心专于学业,常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候参加了一些比赛没有取得好成绩,自己会不停地反思不足的地方,然后一夜无眠。”
“勤奋,刻苦,非常认真!”这是同宿舍的小吴眼中的刘斌。
未来,刘斌希望能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创属于自己的工作室以及品牌,也希望能出国深造。“不管30岁,还是40岁,我都要出去看看这个世界。”刘斌说。(南方都市报)